星期三, 十二月 27, 2006

高华: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

长征作为英雄史诗,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
怎样形成的,却少为人知,

  什么叫“历史的叙述”?就是随着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以新的观察视角,对某一历史事件反复进行追忆、回味、体会,发现,挖掘新的史
实,再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为载体,对之进行新的描绘和解释,使有关这一史实的叙述不断
得到丰富和发展。

  长征的叙述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解释体系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之巨大
和影响之广泛,尤如“英雄创世纪”,如果没有“长征”这一段,不仅是难以想像的,而
且有关中国共产革命的叙述就褪色许多。“长征”成为一个骨架和桥梁,把1949年前中国
革命的两个历史阶段:瑞金时期和延安时期连结了起来,它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意义
,是不言而喻的。

  一,号召回忆长征的最初目的

  早在三十年代,长征就已中外闻名,苏联和共产国际知道它,宣传它,英美世界也因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西行漫记》)一书的广为流行,对之也很熟悉。19
50年1月,出访莫斯科的毛泽东特别指示,对外发布任命张闻天担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新
华社稿件,需标出张闻天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闻名天下,和它的成功有极大关系。当时,还有一个由巴西共产党领袖普列
士得斯参与领导的巴西农民的长征,也很有名,但他没有成功,巴西共产党没有开创出新
局面,以后更没有夺得全国政权,人们就忘记了它。红军到达陕北后,困难重重,外有国
民党军队的围剿,内部财力物力又极为短缺,陕北地瘠民贫,很难养活几万人军队和干部
,到了1936年的前几个月,情况更加艰难,所幸共产国际来了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新方针,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迅速调整政策,经过红军东征、西征和建立与张学
良、杨虎诚的统一战线,才缓解了陕北苏区的危机,打开了新局面,一年后中共取得合法
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中共的力量得到大发展,“长征”就此天下闻名。

  现在我们知道,中央红军是因第五次反围剿军事失败而被迫转移的,最初的目标是和
红二、六军团会合,以后毛在批判王明路线时称之为:从冒险主义,保守主义,到逃跑主
义,也就是说最初没有“长征”的计划,也没有“长征”这个词语。而国民党从30年代一
直到80年代,一直将中共的长征诬称为“西窜”。

  一直到1935年夏,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才出现“西征”这个词,这还是红
四方面军先用的。与此同时,陈云到达莫斯科,写了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也用了“西征
”这个词,通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巴黎创办的刊物,传到了中国。

  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2月,毛泽东在报告中首先用“长征”一词,他说:“长征
是宣传队,是宣言书,是播种机,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从此,“长征
”一词进入史册,也应了毛的一句名言: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

  1936年下半年,毛就开始号召写红军长征的回忆,直接起因是很现实的,就是争取外
国人对红军的物质援助。本来,在长征结束后,党的领导人就有计划,向参加长征的同志
征集有关个人日记等,但因1936年上半年东征等军事紧张,此议就被耽搁下来。到了下半
年,全国的形势有新的发展,两广发起反蒋运动,周恩来等对张学良的统战已见成效,陕
北的局面出现转机,1936年7月初,燕京大学美国讲师、记者斯诺在上海中共地下组织和宋
庆龄的联络和安排下前来陕北采访,这是一个向外宣传红军和争取外部援助的极好机会,
这样,征集长征史料的工作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现
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
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采有趣的写上
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
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

已到达陕北,她和另一个著名的左翼文化人,参加过长征的成仿吾,一起参加了文稿的编
辑工作,而全部工作则由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负责,最后由徐梦秋统稿,并撰
写《关于编辑的经过》,至1937年2月22日完成,由朱德题写书名,共收有回忆文章100篇
,歌曲10首以及附录等,是为《红军长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

  斯诺著《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许多素材皆取之于这些稿件。1937年7月,安排并陪同斯
诺进入陕北苏区的董健吾,以化名在国内著名的时政文化杂志《逸经》上发表的《两万五
千里西引记》,成为在国统区发表的第一篇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其内容也是取之于这份
书稿。

  二,徐梦秋这个人,

  说起《红军长征记》这部最早的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录文本,就不能不说到它的总
编辑徐梦秋,他就是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多次提到的那个
“红色历史学家”,可是他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徐梦秋是安徽人,于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1930
年回国进入江西苏区,曾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和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徐梦秋在
长征过雪山时冻坏双腿,到延安后锯掉,这在参加长征的领导同志中,特别是文职领导同
志中是唯一的。众所周知,年近六旬的徐特立和五十多岁的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等“
四老”,也没有一个不是安全到达陕北(“五老”中的另一老吴玉章当时在中共驻共产国
际代表团工作,没有参加长征)。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对徐梦秋特别疼惜,很
快就安排送其去苏联治腿。

  徐梦秋的妻子李玉南,是四方面军的红军干部,1937年,组织上安排李玉南和徐梦秋
结婚,之前,两人互不认识。李玉南初不愿意,后组织上对其进行劝说,要李玉南“为革
命做更大贡献”,才和徐梦秋结了婚,并随丈夫一同去了新疆。到达迪化(今乌鲁木奇)
后,徐梦秋听闻苏联正在进行大肃反,不少中国同志也被害,曾一度打消去苏联医腿的念
头,留在了新疆,化名“孟一鸣”,担任新疆教育厅副厅长、代厅长及新疆学院院长,和
陈潭秋、毛泽民等一同工作。

  1941年4月,李玉南陪同徐梦秋去苏联安装假肢。后苏联方面因其伤重,又将其送往德
国准备安装假肢,行至边境时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冬天,徐梦秋全家辗转经哈萨克回国
后滞留在迪化,1942年,盛世才反共,徐梦秋被捕,毛指示要重点营救徐,但徐已投降盛
世才。

  建国初,徐梦秋在重庆向政府自首,即被长期关押,政府给了李玉南一笔钱,让她带
着三个孩子回到四川通江老家。李玉南同徐梦秋离婚,她告诉孩子们“父亲是个坏人,要
跟他划清界限”。李玉南从此一直单身,其子徐维陶虽然成绩优秀,但因其父的历史问题
“不能升入高中”,“文革”中,全家几次躲进山里,也不知道徐梦秋是何时去世的。李
玉南说过一句话:“长征是自由的,从此就不自由了。”

  三,最真实的长征记忆

  《红军长征记》整理完毕后,一直未能正式刊行,直到1942年11月20日才作为“党内
参考资料”,由总政治部付印,并要求“接到本书的同志妥为保存,不得转借他人,不准
再行翻印。”

  这本长征的回忆文本的文献价值最高,因为它最真实,最质朴,是讫今为止,所有有
关长征回忆的最初形态,它的主题是革命的英雄主义,没有反映党内斗争和“路线斗争”


  通常回忆录都有一个缺陷,这就是写作时因年代久远,事主对当年发生的事件等已记
忆模糊,但是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就在长征刚结束不久的1936年,作者都是长征的亲历者,
又大多是年轻人,对刚过去的事记忆犹新。主编徐梦秋也是长征的亲历者,完整经历红一
方面军长征的全过程,协助他编辑的成仿吾也是长征亲历者,他们的编辑工作基本上是在
文字技术性方面,就是删除重复,文字精炼等。更为重要的是,这本回忆录的作者在写作
时,思想上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似后来的各种叙述已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写作要
求的影响。

  这样的叙述和编辑方针,即使在今天看,也是正确的。

  1,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确实是长征的灵魂;

  2,“路线斗争”和党内斗争也是事实,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在长征中或他们写作的193
6年,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党和军队的中高级干部,离核心层较远,而这方面的内容又被控制
在很小的范围内,大多数红军干部并不了解详情;

  3,最重要的领导同志没有参加写作: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
、凯丰、邓发、刘少奇、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罗迈(李维汉)、聂荣臻、罗
荣桓、杨尚昆、邓小平、邓颖超等;他们才是党内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参加者和目击者,但
他们知道“内外有别”,不会把这方面内容向外界(国统区和外国)去展示,即如毛在19
36年和斯诺谈话时,也没有去展现他和博古、张国焘等的分歧,而是尽量表达党和军队的
团结一致。

  红军长征除了中央红军,还有二、四方面军的长征,以及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为什么在很长的时期里,世人知道的多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而对其它红军长征的历史
却很少了解呢?

  其实道理并不复杂,中央、中央军委是和中央红军一起行动的,在战时状态下,是几
块牌子,一个“单位”,中央红军的领袖就是党的领袖,上有共产国际的承认,又有最多
的政治局委员,是中国革命的司令部,所谓“正宗”和“名正而顺”,加之红一方面军中
的知识分子较多,留俄生也多,写史或写传,就很自然以红一方面军为中心了。

  其次,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重要力量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历经艰难险阻,在徐
向前等的指挥下,取得过许多重大战绩,但其将士多为不识字或识字少的贫苦农民出身,
由于张国焘长期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厉行极左的歧视知识分子的政策,识字者常是极左肃
反的对象,故而四方面军中的知识分子很少,识字不多的一般红军干部更难在短期内写出
有关四方面军长征的回忆文本。

  更重要的是,张国焘在长征中“另立中央”的分裂行为,1937年春在延安被全面批判
,其间一度出现扩大化的倾向,波及和伤害了许多原四方面军的干部,加之红西路军的失
败,使得原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一时也没有心绪来写自己的长征经历。随之,有关红军长征
途中一、四方面军“草地分家”等重大事件,又被中央作了结论,成为认识和评价这些事
件的有着巨大约束性的前提和标准,这样,为了维护党和军队的高度团结和统一,红四方
面军的历史全貌和更复杂、更细致的长征历程,也就无从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叙
述就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了,这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造成的。

  四,外界是如何知道长征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向西实行战略转移,中外报章都有报到,远在
莫斯科的王明就是从日本新闻社的报道才获知红军突围的消息的。

  这个时候国人对中共和红军的认识受到国民党或国内中产阶级报章的很大的影响,国
民党方面曾组织新闻界人士去江西“共区”参观,《大公报》等一些报章也派出了自己的
记者单独前往采访,国民党军队的长年军事围剿,战争的严重破坏和极左经济和社会政策
造成苏区百业凋零,人民生活艰难,《大公报》、《逸经》杂志等对此都有报道,使得国
内中产阶级和知识界对中共和红军畏之如虎。

  这样,对国统区的民众宣传红军长征就得面对这个现实,直接歌颂之,必定受到国民
党的新闻检查而不能通过,只能转换角度,以旁观者的视角,向国人介绍长征。

  1936年3月,已在莫斯科的陈云,以“廉臣”的化名在巴黎的中共刊物《全民月刊》上
发表一篇《随军西行见闻录》长文,假托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细致叙述了中共
和红军的政治纲领,以及红军长征至四川阶段大量生动的事例,文中以“赤军”和“南京
军”分别指代“红军”和“白匪军”,此文很快在莫斯科出版了单行本,和《救国时报》
一样,再通过巴黎—上海的海路,流传到国内,成为最早向世界和国内介绍和宣传长征的
重要文献。而董健吾为了适应国统区的言论环境,甚至借用了国民党诬称长征的“西窜”
一词,却丝毫没有减低他那篇文章的重要价值。

  这是中共和红军自己对长征的叙述,这在当时,外界是不知道内情的,没多久,国内
局势发生重大转变,国共在抗日的旗帜下,再度合作,国人通过《西行漫记》和范长江的
《中国的西北角》,知道了更多有关长征的史实。

  抗战初期,大批左翼青年到达延安,许多是被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吸引而来的,参加
过长征的人,除了“红小鬼”,都被这些后来者尊称为“老干部”,不少在白区坐过国民
党监狱,正接受组织审查的同志,更对自己缺少这一段长征经历深感遗憾,从此,参加长
征的同志有了很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在这之前,到达陕北的同志彼此都是参加过长征
的,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长征的英雄事例也开始作为训练干部的思想教材,使得有关
长征的叙述越来越丰富。

  五,被删去的长征日记

  以后的有关长征的叙述就如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说是“层累的堆积”。

  随着中国革命在1949年取得全面胜利,建国后,党和政府从政治的高度开始了对红军
长征事例广泛的宣传,通过建立红军纪念碑,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戏剧,电影(《万
水千山》),歌曲,舞蹈、美术,年画,宣传画,连环画、以及更重要的中小学教科书,
使全国人民对长征史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并深入人心,那就是:红军战士为革命
,为抗日,冲破敌人封锁线,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翻越夹金
山,穿过六盘山,突破腊子口,奠基直罗镇,胜利会师在陕北,奔向抗日最前线。笔者至
今还记得小学时读过的两篇课文:陆定一的《老山界》和吴华夺少将的《我跟父亲当红军
》。

  可是徐梦秋主编的《红军长征记》却长期没有公开出版。1954年中宣部党史资料室将
此书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史资料》上分三期发
表,仍然作为党内参考资料。这一次的刊印,对1942年版的错字做了校订,并在“文字上
略作修改”,其最重要的变化是是删除了何涤宙《遵义日记》、李月波《我失联络》、莫
休《一天》等5篇。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仅收入了1942年版的51篇,也没有收入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

  1954年被删去的几篇的主要的原因,是依着50年代宣传工作者的思维逻辑,竟发现当
年参加长征的红军干部的某些叙述和已成典范的叙述程式有不吻合之处!

  在人们的认知、记忆和印象中,参加长征的同志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食不裹腹,被迫
吃草根、啃树皮,而遵义会议则是决定红军和革命前途命运的一个划时代的转折,可是何
涤宙的《遵义日记》,却写了干部团(红军大学)的几个红军干部在1935年初红军进入遵
义城后的十天里,经常去饭店点菜吃饭,而店主因生意太好,炒辣鸡的质量越做越差,作
者还利用空闲时间,把组织分配的打土豪获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缝店改做皮衣,被贪小利
的裁缝偷工剪料,生了一肚子的气,反而对遵义会议没一字的描写。

  可是这能成为删去这篇文章的理由吗?红军长征艰苦卓绝是事实,特别是过草地的那
一段,红军战士牺牲最多,在川西北藏区,也是红军粮食极度短缺的的最艰苦的阶段,但
是长征途中,红军大部分时间是行进在汉区,一路革命宣传,发动群众,一路打土豪,补
充给养,过贵州,畅饮茅台酒,进云南,大啖宣威火腿,时时有胜利的喜悦。当年的红军
将士绝大多数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全身充满活力,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有记载说:
“离敌人很近,或穿过堡垒线,则夜行军很肃静,不准点火把,不准照电筒,不准抽烟,
不准谈话。无敌情顾虑,则大扯乱谈,甚至可以并肩而行,有时整连整队半夜高歌,声彻
云霄。在总政治部行列中,潘汉年、贾拓夫、邓小平、陆定一、李一氓、李富春等同志竟
然扯出个股份制的”牛皮公司“,专事经营古今中外的笑谈美谈和奇闻逸事”。

  何涤宙的《遵义日记》详细写到他在遵义的十天,既有去学校进行革命宣传,又写到
红军干部和遵义学生打篮球比赛,跳舞联欢,处处真实可信。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也
是红军长征中占领的唯一的中等城市,为了给遵义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张闻天特别要求
红军战士和干部在进城前要穿上鞋子。何涤宙的文章虽然没一字提到遵义会议,却是十分
自然的,因为作为一般的红军干部,在当时完全不知中央上层的分歧和斗争,要深刻理解
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还得在这之后。这就是1936年写回忆录的红军干部的认识,也是我
们今天的认识,可是在50年代,人们对长征的认知已逐渐程式化,删去何涤宙的《遵义日
记》,似乎也顺理成章。

  六,长征叙述的转变

  195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大型系列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开
始出版,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纷纷发表了自己的长征回忆,写作者包括原一、四、二
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各个方面的老同志,基本格调是多侧面反映长征的历程,突出红军
将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

  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对长征的叙述逐渐从宣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卓绝的
精神,向总结长征的历史经验,颂扬领袖的丰功伟绩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方向转移。19
59年,刘伯承元帅发表《回顾长征》一文,成为建国后领导同志撰写的第一篇有关长征回
忆的重量级文章。到了60年代初,特别是在1963年之后,对长征的叙述在继续过去的主题
的同时,更加突出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强调毛领导长征的丰功伟绩和党内错误路线
对革命造成的巨大损失,代表性作品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萧华作词的《长征
组歌》。

  在文革十年,长征叙述完全被纳入到“两条路线斗争”的框架,并演变到登峰造极的
地步,成为鼓吹个人崇拜的工具和迫害老革命家的棍子,在文革的高潮中,竟出现了伪造
历史的毛和林彪并列在遵义会议的油画。

  文革后“拨乱反正”,对长征的叙述发生了重大的影响,1979年12月,斯诺的《西行
漫记》在建国后第一次在国内公开出版。1986年,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支持,美国记者索尔
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也正式出版,广为发行。这两个美国人一前一后

  以1981年12月问世的《彭德怀自述》,1984-1987年出版的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历史
的回顾》为代表,一大批老同志出版了他们的个人回忆录,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长征
的真貌,把过去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被遮蔽的历史真相揭示了出来,而有关张闻天等
老革命家的历史文献的出版及相关研究,又丰富了有关长征历史的叙述。

  例如:过去说中央红军“仓促转移”是不完全确切的。1934年4月28日,中央苏区的门
户广昌失陷后,转移已成唯一出路,6月25日,共产国际来电同意转移,随即成立了博古、
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着手物资准备,猛烈扩红和加紧训练干部,1934年9月2
9日,张闻天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文章,已就战略转移一事,向中央苏区的干部
吹风。10月中旬,中央红军从南线出发,因周恩来,朱德、潘汉年、何长工等和广东军阀
陈济棠谈判成功,彼此商定“互相借道”,对方让出一条四十华里的通道,即第一道封锁
线,还有意留下一批弹药和军衣给红军,对这个当时的最高机密,广大指战员并不知晓、
(在过第一道封锁线时,粤军有部分前沿阵地还没有接到“放路”的命令,曾和红军发生
过激战)。中央红军突破一、二、三道封锁线都没有打大仗,从而保存了实力,只是到了
1934年11月28日——12月1日,红军强渡湘江才遭到重大伤亡,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人只剩
下3万余人,还有许多新兵和挑夫逃跑,但是主力部队全都过江了。

  又如,过去因受张国焘错误的牵联,对四方面军长征中的战绩很少提及,80年代后,
出版了许多有关四方面军的史料,肯定了四方面军和西路军同志对革命的巨大贡献。在19
38年春被秘密处决于迪化的原四方面军高级干部李特,黄超,在90年代也得到了平反。

  40年代后,在长征的叙述中,正面代表只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遵义会议后的
党的总负责人张闻天则完全不见踪影;在文革初期,正确路线由毛和林彪为代表:“九一
三事件”后,只剩下毛一人;文革后恢复了历史原貌,在毛之外,又补上了周恩来,朱德
、张闻天等。对错误路线的代表:博古,李德,张国焘等,在90年代后期也对予了非脸谱
化的描绘,肯定了博古等对革命的忠诚。

  七,长征成为重大的精神资产

  革命理想主义和党和军队的高度统一,保证了长征的胜利,1935年9月12日,毛在俄界
会议上说:只要保持数百干部,几千战士,这就是很大的胜利。到达哈达铺,红三军团只
剩两千多人,彭德怀在对原三军团干部战士讲话时留下了眼泪,此时由红一方面军一、三
军团整编的陕甘支队只有14000人,而到达吴起镇时只剩下7200人。陕甘支队到长征后期,
没打什么大仗,逃兵较多,因为前三个月在川西北的藏区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见不到
人”,“没有土豪打”,一路扩红进来的新兵,实在吃不了那份苦,到达汉区后,不少人
不辞而别,有的人转回老家,还有一些人就留下给老百姓做了上门女婿,而从江西走过来
的红军几乎没有当逃兵的,一路长征过来,更没有听说过哗变的事的发生。

  长征从此成了“合法性”主要来源之一,成为重大精神资产,长征结束后,毛发话,
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抗战爆发后,老红军成为革命的种子,是党和军队的精华,在
他们的带动下,革命力量大发展。长征干部也是最受重用的,是建国后党政军领导干部的
主要来源,受到党和国家的特别爱护,参加过长征被打成右派的,只有冯雪峰等极个别文
职干部。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生活待遇方面对长征干部也有较多的照顾,都得到群众的充分
理解。文革期间,许多群众对王洪文不满,就是因为他没吃过苦,是坐“直升机”上去的
。1969年4月,毛在中共九大上还说:张闻天、博古、王稼祥是吃过苦的,和当时在国外的
王明是不一样的。

  参加过长征,以后脱离中共,投降国民党的只有张国焘等少数几个人,原四方面军第
九军军长、红军大学政委何畏,出身贫苦,因对批判张国焘不满,脱离了革命队伍,投奔
张国焘,以后又离开张氏,通过自学成为金陵大学农经系讲师,1949年解放军渡江前夕,
何畏夫妇在镇江长江边投水而亡。原一方面军干部郭潜,又名郭华伦、陈然,抗战期间曾
担任中共南方工委重要的领导职务,1942年被捕叛变,成为国民党特工,1949年跟随国民
党逃往台湾,后为台湾国民党军情局副局长。原红一方面军干部蔡孝乾,1949-1950年任中
共台湾工委书记,被国民党逮捕后叛变,也成为台湾军情局高级特务。蔡孝乾于1970年12
月在台湾还出版了一本有关他在中央苏区和长征经历的回忆录,剔除这本书中的国民党的
“套话”,对红军长征的叙述还是较为客观的,许多资料也是取自于《红军长征记》。

  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共产党和红军,因特殊情况,和长征中的红军结下一段关系。
在长征中曾被红六军团在贵州抓获的瑞士传教士薄复礼,跟随红军长征队伍中走了18个月
,以后被释放回到他的出身地英国,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
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闻的。他们的热情是真诚的,令人惊
奇的。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正年青,为了他们的事业正
英勇奋斗,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萧克将军在给其回忆录的中文本写的序中说
:“薄复礼先生是被我们关押过的,但他不念旧恶,这种胸怀和态度令人敬佩,这种人也
值得交往”。薄复礼的对长征的记载,也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有关长征的叙述。

  最后,《红军长征记》在今年以《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的书名
,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54年删去的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已全部补上,从这本
珍贵的历史记录中,人们可以看到当年一群怀抱着理想和热情的青年人,在一场史无前例
的征程中,所经历的既有希望和欢乐,也有悲伤和痛苦的战斗生活,在经过七十年后,我
们终于可以回到原点,从那儿去体会一个真实和感人的长征。

  原载《炎黄春秋》2006年第10期

星期五, 十二月 22, 2006

从<居安思危>看兔死狐悲的中共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教训》成了烽火戏诸侯

11
7日是苏联的冥诞。从前每到这一天中国人都要看电影《列宁在十月》。从前的从前还有《保卫查里津》。今年11月前后,中国各地也放映了一部关于十月革命节和苏联的影片,所不同的是这次是由中国人拍的。它的片名叫《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教训》。

这部内部影片共8集,题目分别是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苏共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方针苏共的意识形态苏共的党风苏共的特权阶层苏共的组织路线苏共的领导集团苏共对西方世界西化、分化战略的应对。不难看出,中共是希望通过这部片子揭示苏共亡党的原因,警示全党不要重蹈覆辙。

兔死狐悲的無奈哀號

不可否认,影片真实地展现了导致苏共垮台的许多因素,诸如思想僵化贪图享受、沽名钓誉、阿谀奉承、欺上瞒下、贪污贿赂、特权腐败卖官鬻爵党政机构重叠等等。但是影片不敢指出,或说故意隐瞒了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历史宣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破产,实践推翻了无产阶级专政,生活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抛弃了专制腐败的共产党。

片中有一段解说词:一个有着将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在执政74年之后丢掉了执政地位,整个党也随之溃散。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没有发现苏共党员们有组织地集合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而举行任何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人民群众为支持、声援苏共而采取任何有组织行动的记载。多么无奈的哀号!兔死狐悲之情难以掩饰。

可惜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共没有真正的反思。他们反而把苏联的变天归咎于党内出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这样的改革派,归咎于他们提出的全民党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他们由此得出的教训竟然是,“‘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中共大限將至還是冥頑不化

不带偏见的人都看得非常清楚,目前中共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和苏联解体前的状况非常相似。他们本应从苏共亡党的史实中吸取必要的教训,顺应历史潮流,改弦更张,脱胎换骨,以求新生,也许可以在未来的世界求得一席之地。但是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声称要更加握紧斯大林这把刀子,坚决反对以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来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相抗衡,绝不能听任和放纵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势力猖狂进攻,绝不允许成立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成立反对党、实行多党制。古人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没想到中共大限将至,还是如此冥顽不化,其言还是如此声嘶力竭。竖子不可教也,中共步老大哥后尘,整个党溃散也就为期不远了。

这部片子是胡锦涛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被誉为比江泽民的《大决战》具有更伟大的现实意义。有少将军衔的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受命主导制作。此人因主张不信邪,不怕鬼”“绝不能示弱,而被学界称为朱成虎式的人物。也因此被胡委此重任。他领命亲任主笔,并调集中国社科院苏共亡党与苏联解体课题组、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会、吉林省出版集团全力参与,由解放军艺术学院电视艺术中心承制。日前中纪委下令全国县处级以上干部必须观看,每人必须写出观后感,交上级党组织审查。

一部電影救不了中共

目前这部片子还不允许社会公众观看。其原因不言自明。今日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比垮台前的苏联更加尖锐百倍。片中提到特权阶层的子女,仅凭借父辈们的特权地位轻易进入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再进入最优越的部门,并很快走上显贵的权力岗位。请查一查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和所有书记、部长们的子女吧。片中提及苏联的最大一笔腐败案涉及100万美元,在中国,这个数字可能令贪官因被同行叽为无能而羞愧脸红。片中提到了苏联的社会不公,但是它没说苏联是不是用过装甲车和机关枪把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驱赶走,是不是用过黑社会组织强拆民宅,是不是把公园里做健身运动的老人抓进监狱,是不是把红场上呼喊口号的学生用坦克碾成肉酱……公映这部片子也许真的会成为中共亡党的催魂曲。

亡党亡国之说,具明显的中国特色,从毛泽东吵到邓小平,从江泽民吵到胡锦涛。美国从乔治华盛顿以降,历经43任总统,没有一位担心亡党亡国,他们的国家却日益强大。在没有外敌入侵威胁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共时时刻刻感到要亡党亡国呢?说穿了,就是因为中共的政权是非法的,他们的制度是违背人性的,他们的统治是与人民为敌的,他们的利益是和广大民众的利益尖锐对立的。积累多年的罪恶使他们无法摆脱被清算的恐惧,死亡的梦魇挥之不去。他们就像坐在火山上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到苏共那样的灭顶之灾。中共如不翻然悔悟,必亡无疑。不过党亡,绝非国亡。恰恰相反,共产党的灭亡将使中国摆脱苦难的深渊而走向光明的未来。

一部电影救不了中共。各地传来消息,那些看过这部电影的官员们,有的感到末日将至,加紧敛财,安排后路;有的则说吵了40年,党也没亡,国也没亡,找秘书写个心得交差了事。亡党亡国的警讯成了烽火戏诸侯。不过这次恐怕西戎真的要来了。想看褒姒娘娘的艳笑吗?这怕是最后一次了。

星期二, 十二月 19, 2006

571工程纪要

中央传达文件:571工程纪要

571工程纪要》全文
1971321
林 立果、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在上海秘密所站密谋。他们分析了形势,认为,在全国范围内,“首长”(按指林彪,下同)的权力势力,目前是占绝对优势,但是 可能逐渐削弱。“文人力量”(按指张春桥、姚文元等)正在发展,发展趋势是用张春桥,张春桥代替林彪的可能性最大。他们研究了林彪的“接班”问题,认为有 三种可能:一是林彪“和平接班”。周宇驰说,五六年就差不多了,甚至可能更短。林立果说,五六年还接不了班,即使五六年,其中变化就很大,很难说“首长” 的地位还一定能保得住。当然和平过渡的办法最好。二是林彪“被人抢班”。周宇驰认为一下不可能,最起码三年以后。林立果认为,很难说,主席威信高,他要谁 倒还不是一句话,“首长”随时都可能被赶下台。三是林彪“提前抢班”。可有两个办法:把张春桥一伙搞掉,保持“首长”地位不变,再和平过渡;直接谋害毛泽 东,但毛泽东影响大、威信高,以后政治上不好收拾,尽可能不这样干。他们商定:争取“和平过渡”,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先做两件事:写个计划和让空四 军组建一个“教导队” 。林立果确定计划名称为“571工程”计划。(“571”为“武装起义”的谐音。)

  32324日,于新野执笔起草了《“571工程”纪要》。原稿后来被缴获。《纪要》分九个部分,可能性;必要性;基本条件;时机;力量;口号和纲领;实施要点;政策和策略;保密和纪律。

1971
年年终由官方正式公布

571工程纪要》
(一九七一、三月二十二---二十四)
(一) 可能性
(二) 必要性
(三) 基本条件
(四) 时机
(五) 力量
(六) 口号和纲领
(七) 实施要点
(八) 政策和策略
(九) 保密和纪律

可能性

Δ9.2后,政局不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右派势力抬头
军队受压
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群众和基层干部、部队中下干部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敢怒不敢
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
统治集团内部上层很腐败、昏庸无能
众叛亲离
1 一场政治危机正在蕴「酝」酿,
2 夺权正在进行。
3 对方目标在改变接班人
4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逐渐地和平演变式的政变。
5 这种政变形式是他们惯用手法
6 他们“故计(伎)重演”。
7 政变正朝着有利于笔杆子,而不利于枪杆子方向发展。
8
因此,我们要以暴力革命的突变来阻止和平演变式的反革命渐变。反之,如果我们
不用“五七一”工程阻止和平演变,一旦他们得逞,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中国革
命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9
一场新的夺权斗争势不可免,我们不掌握革命领导权,领导权将落在别人头上
我方力量
经过几年准备,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水平都有相当提高。具有一定的思想
和物质基础。
在全国,只有我们这支力量正在崛起,蒸蒸日上,朝气勃勃。
革命的领导权落在谁的头上,未来政权就落在谁的头上,
取得了革命领导权就取得了未来的政权。
革命领导权历史地落在我们舰队头上。
和国外“五七一工程”相比,我们的准备和力量比他们充分得多、成功的把握性大
得多
和十月革命相比,我们比当时苏维埃力量也不算小。
地理回旋余地大

空军机动能力强。

比较起来,空军搞五七一比较容易得到全国政权,军区搞地方割据。
两种可能性:
夺取全国政权,
割据局面

必要性、必然性


B-52
好景不长,急不可待地要在近几年内安排后事。

对我们不放心。
如其束手被擒,不如破釜沉舟。
在政治上后发制人,
军事行动上先发制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受到严重威胁,
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纂改、歪曲马列主义,为他们私利服务。
他们用假革命的词藻代替马列主义,用来欺骗和蒙蔽中国人民的思想
当前他们的继续革命论实质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他们的革命对象实际是中国人民,而首当其冲的是军队和与他们持不同意见的人
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的
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
当然,我们不否定他在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革命者在历史上曾
给过他应有的地位和支持。
但是现在他滥用中国人民给其信人和地位,历史地走向反面
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

为了向中国人民负责,向中国历史负责,我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限度的!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
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基本条件

有利条件:
国内政治矛盾激化
危机四伏
——独裁者越来越不得人心,
——统治集团内部很不稳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几乎白热化。
——军队受压 军心不
高级中上层干部不服、不满,并且握有兵权

——小撮秀才 仗势横行霸道,四面树敌
头脑发胀,对自己估计过高。

——党内长期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排斥和打击的高级干部敢怒不敢言。
——农民生活缺吃少穿
——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
——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已经发
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

——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等于变相失业
——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工资冻结,等于变相受剥削。
国外矛盾激化
中苏对立。整苏联。我们行动会得到苏联支持。
最重要的条件:我们有首长威名望、权力和联合舰队的力量
从自然条件上讲
国土辽阔、回旋余地大,加之空军机动性强,有利于突袭、串联、转移,甚至于撤
退。
困难
目前我们力量准备还不足
群众对B-52的个人迷信很深

由于B-52分而治之,军队内矛盾相当复杂,很难形成被我们掌握的统一的力量。

B-52
身(深)居简出,行动神秘鬼(诡)窄(诈),戒备森严,给我们行动带来一
定困难

时机

敌我双方骑虎难下
目前表面上的暂时平衡维持不久,矛盾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是一场你死我活斗争!只要他们上台,我们就要下台,进监狱。卫戍区。或者我们

把他们吃掉,或者他们把我们吃掉。
战略上两种时机:
一种我们准备好了,能吃掉他们的时候;
一种是发现敌人张开嘴巴要把我们吃掉时候,我们受到严重危险的时候;这时不管
准备和没准备好,也要破釜沉舟。
战术上时机和手段
B-52在我手中,敌主力舰均在我手心之中。
属于自投罗网式
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
先斩局部爪牙,先和B-52既成事实,逼迫B-52就范,


逼宫形式


利用特种手段如毒气、细菌武器、轰炸、543、车祸、暗杀、绑架、城市游记小分


基本力量和可借用力量

基本力量 △联合舰队和各分舰队(上海、北京、广州)
王、陈、江四、五军骨干力量
九师、十八师
二十一坦克团
民航
三十四师
借用力量:国内
二十军
三十八军
黄军委办事处
国防科委
广州、成都、武汉、江西、济南、新江、西安
社会力量、农民、红卫兵青年学生、机关干部、工人
国外:
苏联(秘密谈判)
美国(中美谈判)
借苏力量(箝)制国内外其他各种力量。
暂时核保护伞。

动员群众口号、纲领

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
全党团结起来!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打倒当代的秦始皇——B-52
推翻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封建王朝,
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外:
全世界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联合起来!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我们对外政策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承认现有的与各国的外交关系,保护使馆人员的安全。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全党团结起来
用民富国强代替他“国富”民穷
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得到真正解放
用真正马列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代替B-52的封建专制的社
会主义,即社会封建主义。
全国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各行各业要坚守岗位,努力生产,保护国家财富和档
案,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之间,不准串联。
全国武装力量要服从统率部的集中统一指挥,坚决严厉镇压反革命叛乱和一切反革
命破坏活动!

实施要点

三个阶段
第一、 准备阶段
1 计划
2 力量
指挥班子
江、王、陈
两套警卫处
公开的李松亭
秘密的
上海小组负责。
新华一邨
教导队
四、五军部队训练(地面训练)
南空直属师工作
(十师)
周建平负责
争取二十军
(江、王、陈)
------------
扩大舰队
-----------
加速根据地建设
京、
沪、
杭、
蜀、
穗、
3 物质准备
武器

自造
通讯器材(包括01工程)
车辆
掌握他们仓库地点、只要军械库
4 情报保障
掌握三个环节
搜集
分析
上报
第二阶段
.
实施阶段
奇袭式
一个先联后斩 上面串联好,然后奇袭。
一个先斩后联。
一个上下同时进行。
一定要把张抓到手,然后立即运用一切舆论工具,公布他叛徒罪行。
总的两条:
一是奇袭
二是一旦进行开始、坚持到底。
第三阶段
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夺取全部政权
1)军事上首先固守阵地
尽力坚守上海
占领电台、电信局、交通
把上海与外地联系卡断